詹敬鹏:不忘党员使命 不变军人本色
在义安区“两优一先”表彰大会现场,詹敬鹏作为领誓员带领老党员和青年党员代表一起重温入党誓词。高凌君、梅建广/摄
今年6月28日对于老退役军人詹敬鹏来说是个毕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义安区1200名“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中的一员,他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金灿灿的奖章佩戴在胸前,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在我的眼里,这是一生中最美的纪念章。在我的心里,这枚纪念章是致敬、是激励、是责任,更是信仰的力量。”詹敬鹏说。
建党百年,也是詹敬鹏加入党组织的52周年。1968年参军入伍,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用詹敬鹏的话说,他今天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党和部队的培养。
1968年,20岁的詹敬鹏报名参军,成为当时所在生产队第一个走进军营的年轻人。他离开了家乡,走进了祖国西南一处大山沟里的绿色军营,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军营,虽说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但却经受了部队这个革命大熔炉“艰苦奋斗”的熏陶。
1969年12月28日下午,在成都军区某部二连五班当班长的詹敬鹏忽然听到远处山岗上传来一阵阵“救火”的呼喊声。他急忙丢下手中的活,带领战友们赶到救火现场。无情的火势已冲上民房的屋顶,本想着用水灭火,可营区在山区,这里的老百姓大多住在半山腰,水还在300多米远的山脚下,远水救不了近火。危急时刻,詹敬鹏听一位老农说附近有一大窖粪水,便毫不犹豫地先用铁桶装了满满一桶粪水,向最猛的火头浇去。其他战友也不管粪水的恶臭,争相用粪水灭火。10来分钟后,大火被扑灭,詹敬鹏和战友们全身都被粪水浸透,他的脸也被火灼伤。
“14年的军营生活,我一个农村放牛娃在部队里入了党、提了干。1981年10月,我转业回到地方,算起来离开军营已有40年了。”回乡后的詹敬鹏不失疆场志,犹怀报国心。在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军人本色。退休后的他也积极发挥余热,甘当一名热心志愿者,奉献他人,提升自己。50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风华青年,如今已是古稀老人。詹敬鹏还保存着当年的一套军服、一件棉军大衣、一顶棉军帽,几度搬迁都不曾丢弃,因为那是他对部队的怀念和情丝。
詹敬鹏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作为一名老党员的使命和老军人的本色,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厚望。他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挥余热,为党旗争光,为军旗争辉。
孙帆:愿做长城一块砖 尽己所能守国门
孙帆(右)同义安区胥坝乡武装部工作人员一起走村入户,动员青年献身国防。 邓妍/摄
义安区胥坝乡洪楼村的孙帆毕业于安徽工程大学,从小深受“老兵”父亲的影响,向往着军营生活。高考时,他的分数达到一本线,志愿填报时却因几分之差,与军校“失之交臂”,未能实现“军旅梦”。
大学期间,孙帆身边的同学报名参军,这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当时我也产生了去当兵的念头,但是总感觉自己的知识积累还不够,担心到了部队会拖后腿。”孙帆告诉记者,去年毕业后,他一方面准备考研,一方面找了工作。这种“半工半读”的状态延续到了今年。“征兵开始后,乡里的武装部挨家挨户开展宣传,我知道这是我参军入伍的最后机会,一定不能再错过。”孙帆果断放弃了考研,辞去了工作,去报名应征,并顺利通过了体检、政治考核等环节。
孙帆告诉记者,一方面是想通过参军来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是每个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今年,当我从新闻中看到了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名烈士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以身报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孙帆说,人民军队是祖国的钢铁长城,他愿意做长城上的一块砖,尽己所能守好国门,保护好人民。“虽然我还不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但却要按照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为了实现当兵的梦想,孙帆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大学里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磨炼自己的意志。他还注重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关注国内外时政大事。对于放弃考研去当兵的想法,孙帆的家人表示支持。他的父亲孙英俊说,自己也曾当过兵,所以非常支持孩子的想法。“希望他在部队得到锻炼,争取早日立功、早传捷报。”
对于未来,孙帆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摸爬滚打、无怨无悔,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心理准备。这个即将踏入军营的大学毕业生,正昂首阔步接受祖国的挑选。
张刚:退役不退志 创业谱新传
张刚(右)手把手传授工人生姜的挑选方法。高凌君/摄
进入夏伏后,白姜制品的销售跟着红火起来,记者见到安徽炎良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刚时,他正在生产车间里忙碌着,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包装打码,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一一过问,为的就是严格保证食品出厂品质。从生产车间出来后,他马不停蹄地脱下工作服,走上直播台,笑容可掬地向网友们讲述起白姜故事,介绍着自己的白姜产品。
张刚出生于铜官区西湖镇,从小就爱听革命故事,一直都有一个从军梦。1997年,19岁的他如愿走入军营。新兵营的苦和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张刚却深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新兵集训结束后,张刚被分到济南军区司令部,平日里除了刻苦训练,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无线电应用技术,取得了“军地两用人才证书”,并义务为部队和老干部修理保养各类电器设备3600多件次。
2002年12月,张刚退伍回到铜陵,结合在部队学到的技能,于2004年用退伍安置费开设了一家家电维修服务店,并取名为“老兵”。因为有手艺傍身,他的生意也还过得去。可张刚并不满足,一度想扩大规模,却接连遭遇了挫折。但骨子里不轻易言败的老兵“属性”,让他越挫越勇。2007年,张刚重整旗鼓,凭着家电维修的经验,拓展了安防监控、专业音响等项目,为近百家政府单位、厂矿企业服务,积累了良好的口碑。2018年,张刚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决定去做食品生意,重新定义铜陵白姜。经过数百次试验,遵照传统方法,张刚终于生产出不添加防腐剂、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的铜陵白姜系列产品,并获得市场的认可。如今,他的白姜企业拥有位于大通镇佘家大院和西联镇的两个初加工基地,一个1000平方米标准化洁净厂房,员工60多人。
张刚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2013年7月,他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了市与我同行爱心协会,开展的“关爱老兵”拥军优抚系列活动、“情暖夕阳”助老敬老系列活动等得到了社会高度评价。他也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市“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最美双拥人物”等。
“五年的军旅生涯铸造了我永不言弃的意志力,同时也培养了我用心做人做事的品格。我将继续发挥一名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优良作风,在发展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继续做好公益事业,让更多人得到帮助。”张刚说。
王向上:携笔从戎 青春无悔
王向上和战友一起。铜陵军分区提供
铜都儿女志从军,绿色军营献青春。大学生正是青春好韶华,绿色军营正是百炼成钢的“大熔炉”,当大学生与军营相遇,当个人抱负与强军梦重合,书写出来的又是怎样的精彩故事?
王向上,郊区周潭镇人,1998年生,2017年参加高考,被淮南师范学院录取。为响应国家号召,他积极报名并成功应征入伍,完成了从大学生到新兵的身份蜕变。
刚入部队时,训练强度大、要求高,对新兵是极大的考验。王向上克服怕吃苦的心理,主动参与训练,并在一次次“加练”中实现突破:单杠从零到十五,三公里从十五分到十二分半,轻武器射击从脱靶到打出49环的好成绩,这些都离不开平时的点滴努力。“吃过的苦、成功的甜,这一路上的所有经历都将是最珍贵的记忆。”王向上说。
在入伍的第一年,王向上为更好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积极向老班长请教,确保万无一失。在训练中,他积极帮助落后的战友,配合连队的骨干力量充当小教练员,提升了连队的训练效率。因表现突出,王向上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个人”。
王向上还刻苦学习,为考学做准备。面对着枯燥无味的学习,他并没有厌烦,反而将这看成是一种锻炼。2019年,他成功考入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入学之后,从一名战士又转变为一名学员,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多了。作为班级负责人,他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开展工作,为其他学员做好表率。面对班里一些学员的困惑,王向上发挥老大哥的作用,根据青年学员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2020年,疫情来袭,他又主动承担起学院防疫工作,实现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军校里的王向上依旧刻苦学习,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多次获奖,并在今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奋斗,不忘初心,从地方到部队,从部队到军校,王向上认为,不管在哪,心中都要有信念、有理想,大胆地去经历风雨,去磨砺心智,去承担责任,去提升能力。正是因为生命里有了一抹军营的绿色,青春才不留遗憾。(铜陵日报 邓妍)